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笔谈”在读写结合中的作用

本喵很萌 瓦尔瓦拉 2021-10-25




大家好!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“‘笔谈’在读写结合中的作用”。


早在2003年,首师大刘占泉先生给我写过一封上万字的建议书——《关于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改的建议》。这里的情况涉及到过去的一些事情,简单介绍一下:我们学校在统编教材使用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景版教材。2003年我加入到了景山学校的教材编写和试教试验之中。那个时候刘占泉老师跟我一起探讨教学的类型问题。他当时提出,教材当中有的课文略显平庸一些,对那些作品要结合笔谈发展综合能力;对于那些经典的作品、质量好的课文,课型要多采用“咀嚼型”“美读型”。当时他给我的建议书是文字版的,为了大家看着方便,我现在用图形呈现出来。



刘占泉老师提到,应该提倡作文教学的新概念。所谓新概念,是指要开展多途径、多轨道、多个性的写作教学。所以从那个时候起,我就关注大写作观的问题。


我们现在一说写作,就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学期写多少篇作文,不少于多少字。其实我们生活当中的写作要远比这个意义宽泛得多。所以当时刘老师跟我说,你的笔谈可以与所学的课文结合,与所读经典结合,与文字基础演练结合,比如说古诗文对对子之类,以及与我们的文学原创结合,与我们的自由练笔结合,与语文综合性实践结合。在整个过程当中贯穿着作文教学的新理念,所以这是一个大的写作观念。


在当年的建议书中,刘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很小的例子。这个例子中,老师基本上不做课文分析,省出课上时间让学生笔谈对文章的看法;关键地方有时需要老师讲一点,路子要给学生指一指,但是要把足够的时间还给学生,让他们自己做最重要的事情。


猜猜这样的做法是谁的呢?——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界的前辈陆鉴三先生。



这些都是前人所做过的事情,到我们这里,很可能把很多好的做法给埋没掉了。在当时,这些文字让我反反复复地思考。


所以从那时候开始,我一直在琢磨“笔谈”这个词。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(已正式发表)专门谈笔谈的作用。今天,我边听讲座边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——我们几个人的发言中有很多表达是吻合的。现在,我们结合着图示来看——



先看左侧这个圆形的图示。


第一点,课程标准提出要读写结合。刚才专家也都提到了,“以读带写,以写促读。”



第二点,景山学校初中语文学科有个硬性规定,我们叫“给时”原则,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。


第三点是“知行转换”。我们知道从读到写,其中是有个知行转换的过程的。我们教学时要多关注这个过程。比如说要求学生写,在课堂上就动笔,那么,写一个小小的发言究竟要多长时间,这个转换在学生这里是怎样发生的,我们都要去研究。


第四点,景山学校提倡的语文习惯之一叫做“读书动笔墨”。动什么笔墨?这条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不同年级,不同情况下动的笔墨,做的“笔谈”要求应该是不同的。


在2010年之前,关于笔谈,我的想法主要是这几点,所以当时的文章就是这么写的。关于读书动笔墨写什么,我当时特别关注到了法国阿兰在《教育漫画》中写的这段——


“儿童,他们是多么的清新,多么的精力充沛,多么的好奇不言,我真不愿人家塞一个剥好的胡桃给他。相反,教学的艺术恰恰在于给儿童吃一点苦,把自己提高到人的境界……毫无疑问儿童有儿童的轻浮。儿童有运动和吵闹的需要,这是游戏的一部分;但是儿童还必须在从游戏到工作的变化中感到自己的成长。”


我一直在“笔谈”这个读写结合的点上做功课。也是为了方便今天的交流,我做了这样两张简单的图,列出了读写结合的两种主要模式:



课堂上我们经历了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。听也好,阅读也好,都是属于信息输入。输出当然可以写、可以说。


我这里说的是阅读教学课上的常态。课堂上大量的是老师直接提问、学生直接回答,可能掺有少量的笔谈。在这个提问—回答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。众所周知,有满堂问的情况,甚至有的案例提到一节课能提到非常多琐碎的问题。现在,我们是把这个笔谈加入进去,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强化笔谈的作用。以前我们提问的时候会说“这个问题请你想一想”,只给很短暂的时间思考,学生就要回答问题。而他们的回答都是片断式的。我们融入了笔谈之后,这个时候着重思考,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完整。


我们再来看下一种方式。


还是先输入(读、听),可能课堂上有一些讨论(浅层次的、初步的输出),而这个讨论还要继续拓展和深化,可能后续再补充阅读的材料,会形成更多的碰撞和对比。课堂讨论后再进行笔谈,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拓展和深化。




以上我侧重谈的是阅读教学中“以写促读”的笔谈,当然还有以读带写的模式。


我把一般的课堂和笔谈课堂做了比较。所谓一般课堂,是指主要以提问和回答为主的课堂。笔谈课堂是指融入了笔谈环节的课堂。请看图表——



我特别关注图表中的红色字体。传统课堂是一个单线程的推进。当老师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,这个时间是线状、而且是单线程往前推进的。当然这样的课堂上也会有小组合作,但这个小组合作需要单独讨论。


如果课堂上笔谈做得分量重——在这个环节之中,一定是多线程齐头并进的。现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“禁言”时间,让学生安心地读,安心地去写,他们的思维需要有一个调整。在初中阶段一般的课堂上,孩子们的思考不容易充分,容易碎片化。有的孩子自己发言完不太关心别人讲了什么,不会去整理记录(当然这是可以训练的)。但通过笔谈,他对碎片化的思考先进行了整理和加工。


我们常见公开课上有小组合作,分小组讨论。那时候我经常会去观察,看那些小组讨论是不是真正的发生。在这个环节上,我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是“散逸”的,他们从课堂上“跑了”,不在教学现场,“人在心不在”。现在有不少文章都在反思小组合作是不是真正的发生了。我可以很负责地说,有了学生一个一个个体的思考,做了笔谈的准备,它可以成为小组合作有效的前提。


在一般课堂上,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留不下痕迹的。但通过笔谈,思维过程得以留痕,便于学生后续补充,他可以复盘自己的学习,可以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理解有什么样的差距,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等;也便于老师的评价,可以给老师的评价提供很扎实的依据。


前面讲到了大写作观,这样笔谈日积月累,有助于养成学生写的习惯,促进写作能力和说的能力。笔谈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对话,比如说学生作为读者和文本对话,和作者对话,还有与自己对话,同伴之间以及和老师对话。


以上是我做的比较。对我来说,笔谈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。当然我也要看这个事情的性价比。笔谈看似花了很多时间,但是教学质量在扎扎实实地提升。正是因为有了笔谈,语文学习程度中等和中等以下这部分学生中,原先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现在是高参与度。我们最近的热门话题是深度学习,我想,笔谈正是促进深度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策略,当然还有更多的方式。


接下来的例子呈现的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笔谈的教学过程。关于网络平台的作用,我曾单独写过文章,我称之为“效果放大器”功能。在网络平台上,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强化。


以前用网络平台带领8年级的学生做过小说的专题阅读教学。我是要做整合的,我不会只做单篇教学。通过整合,教学内容既包括课文,也包括更多的拓展篇目。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小说。我把整个小说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成了若干个小专题,带领学生进行鉴赏、探究——这也是为了高中的学习打基础。大家不妨注意这个过程当中,读和写是如何结合的,笔谈又是如何开展的。


学习材料第一组叫做“走进成长小说”,学习材料如下。大家会看到,在这个月学习过程中,既有先讨论后网络笔谈的模式,也有先笔谈后讨论的模式,总之是混合式学习。


第一个笔谈的主题是“成长小说之我见——以××为例”。课堂上有一定的讨论,学生后续还要进行文字整理,梳理成篇章。


学生当然也要写作文。我们以前写作文也写过写成长主题的作文。现在,因为有了前面阅读的铺垫,写起来也就比较容易。




第二组阅读的主题是“欧·亨利式的结尾”。很多时候,主题都不用老师讲,学生自己就会探讨出来。其实是这正是老师想要的效果。



学习材料三:围绕《孔乙己》这篇小说中的少年和儿童视角的问题,再有就是《我的叔叔于勒》的笔谈题。都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笔谈,进行整合,后续还做了续写。



在学习鲁迅小说《故乡》时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情:我给学生印发了钱理群老师评论。这些文本原本都收在教参里。我一直想,如果我们的学生同样占有学习资源,将会发生什么,我们老师还能教什么——这可能是要关注的事情。在网络时代,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和支架的可能性与路径越来越多。



最后收官的部分是学生阅读《尴尬风流》小说,独立地进行赏析,写鉴赏的文章。这属于自学自省的做法,呼应的是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,课标要学生具备一些赏析的能力,笔谈的落脚点正在这上面。



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的一些统计数字。我的课时跟同事是完全一样的。


阅读量的统计——我给学生提供的课文正文是24000字,单元提示、补白、助学系统不计,我们额外拓展了资料、小说、支架有39000 字。



《尴尬风流》的阅读文字量不方便统计,但是学生上课时,我看到他们同样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。


在这个案例中,“以读带写,以写促读”的重点是以写促读,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。经过统计,6个学生不含单元小结的文字量一目了然——



以下内容涉及另外一个例子——“学习公共说理”混合式项目学习。在这个例子当中,一个学习尚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在总结里写到,她统计了一下,老师发了12个讨论贴,她参与各种讨论的文字量是9595字。我印象里这个项目一共用了五周完成。这个学生称这种文字量“令人发指”。她说是自己想不到的情况,平时一篇作文1000多字就算多了,学习公共说理这个单元她竟然写了9篇长论文。她写得都很长,还不算其他的交互文字。



我也曾专门撰文介绍这个案例。用这个例子,我是想让大家能够看到所有的学生是如何通过笔谈,多线程齐头并进学习的。这个结果是互联网带来的,效果非常明显。没有互联网的时候,学生如果用笔谈的方式,也同样能够促进更多学生的学习真正同时发生。




我很期待信息技术更好地发展,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越来越多的变化。


我的分享到这里结束,谢谢。





 


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,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。在读书的过程中,我们将会不断发现自己,不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。

——赫尔曼·黑塞


- THE END -

我知道你在看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